皂角皂角化顽痰,皂刺消痈肿
皂角(摄于贵州凯里) 皂角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本草经疏》,“皂”有“黑色”之意,本品果荚色黑,故名“皂荚(jiá)”,又称“皂角”,其刺棘称之为“皂角刺”,又称“天丁”。 NO.1前人经验 1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皂荚,味辛、咸,温,有小毒。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干。” 2 清·徐大椿·《药性切用》记载:“肥皂荚,一名皂角。辛咸,性温,入肺、大肠而兼入肝经。搜风泄热,通窍涌痰,为卒中通关利窍专药。蜜炙、酥炙、绞汁、烧灰,并皆可用。虚人、孕妇并忌。皂角刺,性味辛温,功近皂荚,其锋锐之气直达病所溃坚。香肥皂,性味辛温,洗涤垢腻,兼祛风湿,为中风涤痰通窍专药。今浣(huàn)衣亦皆用之。” 皂荚(摄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NO.2功效主治 皂角,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主要功效有:祛痰开窍,祛痰止咳,散结消肿。 1 祛痰开窍:本品辛散温通,祛痰开窍,适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之症。 2 祛痰止咳:本品辛咸而温,既可开宣肺气,又可软化顽痰,适于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大便燥结之症。 3 散结消肿:本品咸温,咸能软坚散结,可外治痈肿。 用法: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tì)或研末调敷患处。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忌服。 皂荚(摄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药植园) 同源药物:皂角刺 皂角刺,辛,温。归肝、胃经。主要功效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1 消肿托毒排脓:本品辛温走窜,可消肿托毒排脓,适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之症。 2 杀虫:本品外用可治疥癣(xuǎn)、麻风。 用法:3~10g,煎服。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皂角刺(摄于贵州凯里) 现 代 研 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皂荚含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有抗菌、杀虫、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皂角刺含三萜、皂苷、黄酮等成分,有抑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NO.3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宋]唐慎微撰;陆拯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清]徐大椿撰;伍悦点校.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药性切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 王蓟花,唐静,李端,周立刚.皂荚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7(06):1-3. 邢峰丽,封若雨,孙芳,封晓红,刘涌,霍萌,赵蓉,祁爱风,刘伟花,张艳霞.皂角刺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10(10):-. 音频:医家门徒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sltx/3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中医外用药的应用
- 下一篇文章: 乌药天台ti乌药根辛温,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