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MIDSUMMER

骄阳如火

盛夏三伏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古代文人对闲适生活的获取,自有一番心得雅韵。春天万物复苏,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秋天凉风萧萧,最适合登高并望远;冬天雪花漫舞,此时又怎能错过看一场雪?那么暑热难耐,火伞高张的夏天呢?“烦夏莫如赏夏”,不如倚池伴薰风,随荷之暗香静心消闷。

“夏至三庚数头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据干支纪日法,今年的初伏于七月十一日始,直至八月十九日,历经四十天才出伏。

伴随着灼灼烈日与整日蝉鸣,在这咄咄逼人的热浪中,“绿荷红菡萏,舒卷任天真。”唯有水塘「蓉颜」,在一片碧绿之中肆意舒展身姿,令人心旌摇荡,忽而一阵微风,淡淡清香袭来,甚而消夏。

《洛神赋》

魏.曹植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荷花,别名莲花、水芙蓉、芙蕖、水华、菡萏、玉环、泽芒、水花、水旦、药藕草等。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hàndàn)。芙蕖未开曰菡萏,菡,犹含也;萏,葩华貌。含而未吐的花苞似欲抬眼,又不免略带怯怯;欲开的菡萏泛着红晕,饱胀得像要破裂,仿佛下一刻就要开出花来,最像少女闪烁的眼神光,叫人没来由地心疼。

《爱莲说》

宋.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且被今人所熟知的,莫过于这篇以“爱莲”二字入篇名的《爱莲说》。荷花所象征的高雅净洁,与古代文士所求的精神世界高度统一,同时也代言着我们这个古老东方民族的理想人格。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暑日的清荷层层叠叠在碧池中铺开,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田田荷叶中滚动,就连水中游动的鱼儿,也为这一滴清露驻足流连。与荷的故事,不仅存在于诗词中采莲姑娘不经意潜入花底的碧萝裙中,更隐匿在世人们夏季雅聚的觥筹交错中。明月夜华,碧叶连天,荡舟对酌,饮酒品荷。盛酒的器具就是应手而取的鲜嫩荷叶。用发簪刺透叶蒂,令中空的荷梗与叶面相通,再取一壶淡酒尽倾叶上。一时间竟分不清是这荷香还是佳酿惹人沉醉。

《浣溪沙荷花》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裡荷,

问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

且来花里听笙歌。

一花一世界。赏荷,采莲,戏饮荷叶酒.....荷花烙印在了古典中国的审美情趣里,也刻画在了古今君子超尘脱俗的心性品格里。暑气正盛,风动莲生香,不妨观荷纳凉,采荷供花,在骄阳似火的伏天里,觅得一番静谧自怡的清凉之方。拍摄场景:楠书房摄影:周鲲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pzff/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