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回归这一集的舌尖3,看饿了整个
说起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简直就是— 减肥的死敌!!! 一看就巨饿系列!!! 做梦还想吃系列!!! 时隔四年 《舌尖上的中国》终于迎来了第三季 想必无数观众已经对着荧幕口水直流三千尺了! 节前就听闻,今年舌尖的美食里,咱苏州要有大动作,于是团长从第一集开播就紧紧盯着呢!这不,《舌尖3》第三集“宴”当中,27分11秒开始,大苏州闪亮登场! 《舌尖上的中国3》截图 大家都知道《舌尖》系列讲美食都是要联系人物和地方文化来进行的,讲到苏州文会宴,他们找到了苏州国画院高级画师叶放和苏州国宴大师潘小敏。 文会宴自古有之,是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作出来的。 《文会图》宋赵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说啊,这文会宴说到底就是文人墨客为了“饮酒作诗”攒出来的局,吃什么不重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次的文会宴,是要将古代文学中提及的菜肴,用苏帮菜的制作方法还原,其中有的菜甚至已经失传了,也只有深谙苏州文化的大师、大厨联手才能做到了。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吃过一道菜名叫茄鲞(xiǎng),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样的味儿来了。”说明这道菜非寻常人家见过吃过。 不过这道菜是曹雪芹用来讽刺大观园的奢靡生活的,所以在现实中制作就不必照搬书上文字,采用的是苏州民间八宝酱的做法。 茄子要烘干,各种辅料也要充分去掉水分,这样才能使味道咸香适口,口感韧软混合。还要用鸡油炸、高汤煨干、香油收味,再加糟油拌。 出锅后的茄鲞异香扑鼻,仿佛吃上一口就能穿越回《红楼梦》中,又似在与古人同饮同食。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苏州古代文人对鲈鱼总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很多文学作品都提到了鲈鱼,还有《莼鲈之思》、《吕洞宾朱砂点四鳃》的典故。 为了制作最好的菜品,叶老师还亲自前往吴江寻找野生的太湖花鲈,虽然无功而返,但也是非常用心了。 好在可以用人工养殖的鲈鱼代替,按照古时候留下的典籍记载,鲈鱼有两种做法,分别是玲珑牡丹鲊和金齑玉脍。 这两道菜从隋唐时期就开始盛行了,“鲊”是靠米饭发酵带动鱼肉入味,“脍”是将鱼切成薄片蘸料,据说两种做法流传到日本就成了寿司和生鱼片,苏州的饮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金齑玉脍有更丰富的寓意,唐末诗人皮日休在苏州居住时就曾用这道菜招待朋友。 将橙切丝裹入鱼肉去腥,稍稍过油,配以南瓜蓉,一道千古名菜就完成了。 文会宴当天,还必须去采摘当季开得最艳的木芙蓉,两个小时内送入厨房,清洗、焯水,与豆腐同煮,真的是食不厌精! 这道菜完成后,一眼看上去犹如雪后初晴的红霞,所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作“雪霞羹”,都让人舍不得动筷子了。 苏州文会宴可不只有这4道菜,只不过时间有限,节目中对其它菜没有一一介绍,我们只能看着图片解解馋了。 四美羹出自李渔《闲情偶寄》,青鱼一条,剪下鱼嘴,剥下鱼皮备用。水烧开,鱼皮打卷汆下,捞出。 鱼嘴下水煮熟,草菇、莼菜(一定要太湖的)勾芡成羹,下蟹黄滑炒,成糊状。鱼嘴,鱼皮入羹,蟹黄淋上,美味上桌! 红煨鳗出自清朝《随园食单》,鳗鱼用酒水煨烂,加甜酱代替酱油,入锅收汤煨干,加茴香、大料起锅。 蜜汁火方同样出自清朝《随园食单》,浙江菜、江苏菜中都有该菜品。年4月,蜜汁火方和红烧狮子头还正式入选奥运会菜单。 秃黄油出自宋朝《山家清供》,秃黄油是苏州的方言,秃是“只有”或“独有”的意思。这道菜不允许有一丝蟹肉存在里面,芬芳馥郁,美艳不可方物。 云林鹅也是出自清朝《随园食单》,年以来,无锡和苏州的一些菜馆引进了此菜,加以改进仿制,使广大的中外游客均有幸尝到此江南古代风味名菜。 炉焙鸡出自明代《易牙遗意》,这道菜在央视的很多美食节目都有出现过。 五色蜜果,出自元代《饮食须知》。 最后是一虾三吃,出自清朝《食宪鸿秘》。 民以食为天,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这些出自古籍的名菜,凝聚的都是苏帮文化的传统,是古代雅士在“食”这个字上的智慧结晶。 苏州的文雅,也随着这精致的菜香,一夜之间传遍中华。 《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时间 ▼ 互动时间 #舌尖3里,你最喜欢吃哪一道美食?# 记得在下方留言处 和大家分享一下哦~ END 图文编辑:团长 素材来源:情调苏州、深度苏州、网络等 因未有作者联系方式 如涉侵权请联删 春节返程的行李箱,你妈塞了几吨年货?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福建白癜风医院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pzff/1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花信风立冬之芙蓉逍遥独抱拒霜姿
- 下一篇文章: 贵州百灵四川办一部产品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