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

文小叔说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大暑时节,世间万物都变得广大而开阔,充满勃勃生机。

《管子》说“大暑至,万物荣华”,人言苦夏,植物却是乐夏,能够吸收充足的雨水与阳光,让自己成长到最美好、丰满的样子。

我们和植物一起,在共同的大暑天,依着同样郑重的心思投入生活,期盼着那一份到达终点前的小收获。

大暑,给身体来一次彻底排寒吧

到了大暑的时候,它与三伏里的中伏只相隔了一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也是驱散五脏六腑寒气最好的时候。

中医讲“虚则生内寒”,我们五脏六腑之所以有寒气存在,根源在于体虚,也就是阳气不足。

阳气是温煦五脏六腑的小火把,阳气不足,五脏六腑的热量不够,体质就会偏于虚寒。

如果这时候再遇上外界的寒气,比如夏天各种冷饮瓜果,以及无处不在的空调等等。两寒交杂,寒气会在五脏六腑扎下根,很难调理。

仔细观察就能看出来,寒气停留在皮肤、肌肉时,出现的各种身体不适,像感冒、咳嗽这些,都是短暂性的,及时排出寒气,做好保暖就会舒服很多。

但如果寒气入侵到了五脏六腑,很多时候,单纯的散寒都不会管用,而是需要长期性的生活以及饮食调理。比如:

1.痛经——“寒凝血滞”,寒气阻碍气血运行。

2.长期性的胃痛、拉肚子,小肚子也是凉凉的——脾胃处堆积寒气

3.过敏,以及各种皮肤病——寒易伤阳,导致免疫力不足

4.一喝水就想上厕所,而且小便呈现清澈无味——寒气转移到肺脏,身体处理水分的功能下降

如果你有上面一到两种情况,就说明体内的寒气已经堆积很深了,需要及时处理。

调理的方法,除了要将体内深藏已久的寒气排除外,还要补阳气,保持五脏六腑的热量,之后,身体才能自主的应对外来的寒气。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补阳气,指的其实是补脾阳。

补阳,主要是补脾阳

不少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补脾阳而不是补肾阳?因为对于年轻女孩子来说,更容易脾阳虚而不是肾阳虚。

肾阳是我们身体的根本。大多数时候,它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被逐渐消耗,我们很难真正伤害到它。

而现在的女孩子,由于平时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作息,像喜好吃辛辣滋腻、经常熬夜、思虑等,比起肾阳,反而是脾阳更容易受到损伤。

脾是后天之本,在我们身体内的位置居于中央,上下左右的沟通都需要它,换一句话说,只要脾阳充足,我们全身的阳气都会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所以日常呵护,主要是以补脾阳为主。

我针对这样的情况,为大家整理了一套排除寒气,补充脾阳的方法。

晨起,吃伏姜,给五脏六腑散寒

去年三伏,我和大家分享过《食宪鸿秘》上记载的一道“伏姜”,希望借助姜特有的辛香之气,在夏日里,帮助我们驱散五脏六腑的寒气。

古人一直有大暑晒伏姜的习俗,可以借大自然的热力,让姜与其他食材更好的融合。晒好的伏姜,每天早上搭配米粥一起吃,滋味十分爽口,可以一直吃到过完三伏为止。

伏姜的制作主要有两个流程,一个是腌姜,一个将腌姜与其他食材混合搅拌。

腌姜用到的食材,主要是醋和姜,我一般选用嫩姜,它更温和。

两者搭配在一起,一方面,可以缓和姜的辛散之气,让姜更加平和,吃起来不会太冲,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姜的发散之力收敛到五脏六腑,更好的驱散五脏六腑的寒气,而不是耗散到肌肤表层。

除此之外,伏姜中还会加入花椒末、紫苏、杏仁、酱油等食材。

花椒入脾、肺、肾经,紫苏归肺、脾经,它们都是发散之物,能够给体内的阳气鼓劲,配合姜,将散寒的力量遍及到上中下三焦,驱散五脏六腑的寒气。买不到紫苏的朋友也可以用薄荷代替,效果也不错。

杏仁有甜杏仁与苦杏仁之分,我会更推荐甜杏仁,它的滋润性比较强,主要是负责调和姜、花椒、紫苏的辛散,使整个伏姜更加平和。酱油是常用的调味品,有除热去烦的功效,能解夏日的烦热。

做好的伏姜,性味平和,除了阴虚火旺,内热重的朋友外,不管是孕妇还是小孩子都可以适当吃一些,给身体排除寒气。

食材:嫩姜g/白醋适量/紫苏50g

甜杏仁20g/花椒末一勺/酱油两勺

做法

把嫩姜切成薄片。烧一锅开水,将嫩姜过一下水,10秒钟左右,防止其在腌制过程中变质。

嫩姜捞出后,控干水。放入碗中,醋的分量保持在淹没姜的程度,腌制2~3个小时。可以提前一天腌制一晚上。

再烧一锅开水,将紫苏叶过一遍水后,沥出后切成细碎。杏仁压碎备用。

将腌制好的嫩姜取出沥干,与花椒末、紫苏碎、杏仁、酱油一起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多余的部分可以晒干后放入罐子中保存。

制作好的伏姜,放在鼻子底下,能够闻到一股浓郁的辛香气。咬一小口,会感觉到酸、辣、麻的味道在舌头上交织,简单却滋味悠长。特别是困倦的早晨,稍微吃一点,精神也会变得很爽利。

中午推腹,打通全身上下的寒气

中午吃完午饭,休息一个小时后,还可以推腹。

小腹刚好是带脉所在的位置,被称为“玉带环腰”。它是很特殊的一种经络,其他经络都是竖着走的,唯独它是横在小肚子的地方绕了一个圈。

如果把我们身体比作木桶,带脉就是木桶上的铁箍,能够收束全身。很多寒气比较重的女孩子,小肚子处都会堆积软绵绵的脂肪,好像游泳圈一样。

这就是带脉受寒向内收缩,五脏六腑的寒气无法顺畅向外排出的表现。所以,平时我们要多推腹,让带脉暖和起来,以帮助通畅五脏六腑的寒气。

推腹的方法

抵住双手,指尖朝着前方,从肚脐的位置用力往两侧推,一直推到腰侧。再把手背叠加到后腰命门穴的位置,推到腰侧,这样一个来回算一个动作。

推腹的时间

一直推到小腹周围发热为止,每个人身体情况不一样,感受热度的时间也一样,我一般是5~10分钟左右就有会热感,之后就可以停下了。

推腹时注意

1、推腹有活血的作用,孕妇不建议推腹。

2、小孩子皮肤比较娇嫩,推腹时动作要轻柔一点。

晚上贴肚脐贴,给身体充盈脾阳

晚上睡觉时,我建议大家亲手做一份补充脾阳的肚脐贴。它是南怀瑾老先生在《我说参同契》里记载的一个方子,又称为南怀瑾肚脐贴。

将桂圆肉、花椒、艾绒捣烂,以2: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融合成绒状,睡觉的时候敷在肚脐上,再用胶带封上。

肚脐贴属于脐疗的一种。清代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在讲到脐疗时说“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数脐上为第一捷法”,意思是,中焦脾胃的问题,使用肚脐贴,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缓解身体上的不舒服。

不仅如此,肚脐贴还能够“转运阴阳之气”,补充全身的阳气。

因为肚脐又叫“神阙穴”,它内联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又由于皮肤最薄,可以吸收药物本身的气息。可以说,只要肚脐处补充好了阳气,全身的阳气也可以快速充盈起来。

使用肚脐贴需要注意

1、肚脐贴药力猛,如果担心贴肚脐贴上火,可以把肚脐贴贴在脚底涌泉穴的位置,引火下行。

2、肚脐贴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孕妇不建议贴。

3、女孩子经期过程中,量大的话也不建议使用。

4、阴虚体质,小孩子积食发热时也不建议贴,容易上火。

对南怀瑾肚脐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查看:

南怀瑾公布万病方,躺着就把病治好,每天只需一块钱,寒湿者必看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小叔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好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小叔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由于精力能力有限,留言不能全部回复,请原谅小叔。愿你成为自己的神医。

福利来啦:打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yfyl/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