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川,因村里多数人姓朱,且村内有两条溪流交汇于村口,所以村庄取名为朱川,又因当地人称溪为坑,朱川又有朱坑头之称。朱川村位于珊溪镇西南侧7公里处,文泰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村内林木茂密,植被丰富,有着良好的生态景观。村民介绍,朱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由黄坦稽垟村迁此居住,至今已有年历史。村内有古建筑15处、五世同堂牌坊一座。该牌坊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年)道光皇帝为表彰坑底太公太婆五世同堂的和谐、孝道家庭特下圣旨修建;朱川村水口自然形成的百年古树群是县内少见的一处景观,其中两株南方红豆杉已有多年历史,是县内红豆杉中年龄最长,其中一株被当地人称为下雨树。据说,天气晴朗之时,站在树下,树上会飘洒细雨,故名之,极为珍贵。朱川村手艺人特别多,解放前后,一个多户人家的村庄,就有多户人家以手艺为生,后随着工业冲击,很多手艺已濒临失传。

在当今的工业社会中,机器已经取代了绝大部分的手工劳作。机器虽然能节省时间和资金,但手工劳作依然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价值: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知识记忆,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朱川村,村里有这么一些老人以手工业为生,所以今天,大家就和小编我一起走进朱川,去听听老人们讲关于抛梁馒头和做篾传统手工艺吧。

上梁

抛梁馒头

“抛梁馒头”也叫“抛馒头”,是当地的一种叫法,是建筑房屋上梁时的一种仪式与习俗。所谓“抛馒头”,是在上梁时,由木匠师傅从梁上把馒头抛下来,众人争相取食,民间将吃这样的馒头寓为大吉大利之意。因各地民风不同,所抛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文成当地上梁所抛的馒头就以年糕为主。

现年77岁的朱隆月老人住在朱川村水口,他告诉我,朱川村抛梁馒头这个手艺在清朝时就有了,当时很多人都会做,现在村里仅剩下4个人会这个手艺,最大的已经83岁,最小的也已50岁。

朱隆月介绍,他会这门手艺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看父亲做上梁所用的抛馒头,自己也搓一块米团在旁边揉,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原来村里要是有什么上梁的喜事都会找他做馒头,因为他的手艺好。现在他只把这个手艺当作一个爱好,因为找的都是熟人,所以大部分都是免费为别人制作,一次上梁他就要做五六十个馒头。

做上梁所用的馒头可是一个细活。事先要准备5斤以上的晚米,晚米是一种生长期较长的稻谷,它的晶质特征相对于早米会好很多,同时准备好需要的颜料粉,用得最多的颜色是红、黄、绿、青、白。接下来就是将晚米磨成粉,材料准备就绪后,就可以提回家做了。回家后将磨好的晚米倒在盆内,再用水进行拌匀。制作时,要一边搅拌,一边按照米粉的份量加水,水也要扣好,太多太少,馒头就会做不好;然后做成模型,扔进沸腾的水里煮熟后,用笊篱捞起放在年糕板上,待热气散了,就可以开始揉了。揉米团要有些力气,使出来的力要到位,做出的馒头吃起来才有劲道。之后,把揉好的米团捏好均匀地摆在年糕板上,并将所需要的颜料粉和米团掺和起来,当作颜料使用,就像我们捏橡皮泥一样,一个模型一个颜色。下面将揉成的团饼作为馒头的基础部分,将有颜料的团饼进行装饰,经过手艺人的巧手,那些米团就变成了花鸟鱼兽及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最后用毛笔粘上蜂蜡在馒头外皮涂抹一圈,这样馒头就不容易开裂,而且看上去会显得更加美观。

老人说,受他的影响,他的妻子也会做抛馒头,就是没有他做得好,有时候做起来的东西会不像,而他做出来的人物与花草就会很精致。

抛馒头是农村建房上梁的时候才用。许多农村建房都有上梁的习俗,所谓的梁,就是设在房子正中央的用于支柱顶方的梁,整座房屋只有一条,这条梁要在房子最后落成的时候才让师傅们抬上去。好点的人家就会让朱隆月去做抛馒头,因为由他做出来的馒头好看又精致,只不过,现在的农村人为了省功夫,漂亮的鱼、鸟、花、草就省去了,只在馒头顶部点上红点。这也是为什么抛馒头手艺渐渐失传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现在许多人都在外购房,自己建房的人少了。老人还告诉我,抛馒头还可用于还愿,或者是某户人家有人过世了,一些人就会请抛馒头的师傅做一些八仙过海之类的小人用于祭祀之用,虽然有些迷信,但也算百姓的一点儿信仰。

米制品

上梁时

做篾

在传统手工业中,朱川村做篾的人很多。听附近的老人说,村里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做篾,做篾手艺最好的要数朱其旺老人,只可惜老人已经离世了。原本我想找老人的儿子了解一下情况,但村民告诉我,老人的儿子也离世了,唯一的一个孙子在外经商,因此,老人的这门手艺就没有传承下来。

村民说,朱其旺老人可以把人们想到的所有东西用竹篾编织起来,他们见过的就有用竹篾编成的自行车、雨伞、酒壶、酒杯等。在老人的手上,竹篾就是一支笔,想画什么就是什么。有热心的村民还特意从自己家中拿出朱其旺老人做的一个六盂盖子。整个盖子都是用竹篾编织的,盖子中间有一个黑色梅花鹿的图案,图案十分精致,远看像是绣出来一样。村民们告诉我中间图案永久不会褪色,因为图案颜色是天然的。据说,编的时候要将削好的竹篾用蜡子树的叶子煮过,再放到稻田里,埋上土浸泡三天时间,挖出来后竹篾自然就形成了黑色,也就是我所看到的梅花鹿的图案颜色。六盂是以前的人结婚时候的喜具,是男方给女方家盛礼品用的,一个六盂由三个格子组成,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蒸笼,一格一格,只不过多了一个手柄。做六盂是细活,竹篾需要削成比头发丝稍微粗一点的细条,像做六盂这类的绝活如今在村里已经失传了。

一位做篾老人告诉我做篾是很累的一件活,长时间的弯腰低头,做篾人的脖子和后背就会变形,看对方是不是做篾的,只要看他的背就行了。常年做篾的人,手难免被划伤,有时一不小心就会被篾条划到手,所以做篾人的手特别粗糙。

老人还向我介绍了做篾的工序。要先到竹林里砍竹子,3至5年的竹子不老也不嫩是最好的,而竹料又是下半年的最好,因为上半年雨水多,竹子里面的水分多且含有糖分,特别容易被虫蛀。砍好竹子后,根据需要用锯子锯成段,比如做的是箩筐,那就要锯成两段,做的是篾席的话就不用,只要用篾刀将竹黄和竹青劈开就好,做篾用到是竹青,所以竹黄之类都拿来烧火。一根竹片可以撕成好几层篾,撕好竹篾后,接着再用一种叫“尖门”的工具,这个工具是由两片铁片组成,用时将两片铁片八字形插立在凳角头,铁片的内侧十分锋利,但铁片的间距可以根据所需竹篾的粗细进行调节。经过“尖门”锋刃的削减后,每一条竹篾才会粗细一致。其次将竹篾放在大锅里煮上4个小时,然后放在镐刀上磨,镐刀是一种刀锋朝上的工具,固定在凳子上,使用的时候需要用厚皮带之类的物件压在竹篾上方,竹篾的下方就贴着镐刀锋利的刀口,经过前后拉动,削出来的竹篾就会变得比原先更加光滑,最后就可以进行编织了。制作时也是根据物件的形状进行有规律的编织,先是将一条条篾片交叉摆开,一头用脚踩着固定住,然后手口并用,起落穿插,编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加篾条,有时一根,有时二根,有时三根,也就是按条数打格子,有一条打一个格子,有二条打一个格子,也有三条打一个格子,类似于我们打辫子一样,打好之后,裁去周围多余的竹篾,再用竹鞭或者铁箍子锁口,一个物件也就完成了。

如今朱川村农户家中的篾席、畚箕、高脚箩、菜篮、杨梅篮、饭篮、米筛、糠筛、蒸笼、笊篱、竹床等日常生活里用到的物品,都是村里人自己做的,由此可看朱川人的手有多巧。只是遗憾的是这些手艺都停留在老一辈人身上,年轻的没有人愿意学了,他们觉得做篾又苦又累,且挣不了多少钱。村民们也说,现在大家都习惯用塑料品了,哪里还会用竹篾制品,所以村里的老人也渐渐改行了,种起了杨梅和蜜柚,只有空闲的时候才用竹篾打打物件。由此,让人不得不担心,古老的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竹编制品

来源:文成新闻网

作者:文/包芳芳图/包芳芳张玉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榕

手机贴身,我们贴心。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文成新闻网客户端,看有温度的新闻!

文成新闻网——新媒体中心出品

新闻热线-

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我们点个ZAN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xgpw/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