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 http://www.bdfyy999.com/bdf/

琅琊山,日出而林菲开(大诗兄摄)

琅琊台、琅琊王和琅琊山

听说,最近“琅琊榜”很火?“琅琊榜”是什么,大诗兄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还以为是“狼牙棒”。不过,我猜测,它的热度,不会超过三个月。

但是,琅琊山就不同了!它的知名度,起码持续了一千多年。琅琊山位于今天的皖东滁州,最高峰不到米。你也可以叫它丘陵……千万不要把琅琊山,跟出了“五壮士”的河北“狼牙山”混淆。琅琊山,看名字就知道,是温润如玉的,是闲情雅致的;狼牙山,顾名思义,是险峻无比的,是正邪交锋的。

实事求是讲,“琅琊”这两个字,作为地名,最早是出现在山东。琅琊台,在今天的青岛。因为有这个地名,汉魏两晋的时候,有不少王室成员被封为琅琊王。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在西晋末年的大动荡时期,南逃经过今天安徽江淮之间的一座山岗,在此歇脚后渡过长江,在建康(今天的南京)登基做了皇帝,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

琅琊王歇脚过的这座山,算是被帝王“临幸”过了,此后被称作琅琊山。这个名字,原来是从山东带过来的。

行走在唐诗宋词间

要说这座琅琊山,既不高大,也不雄奇,它凭什么出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琅琊山之所以出名,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因为它“行走在唐诗宋词间”啊。

中国古代文化最昌盛的时期是唐宋。昌盛到什么程度?就算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就算是一处少人问津的山岗,只要有个把“唐宋八大家”、《唐诗三百首》专栏作家来做做太守、写写诗文,千古留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对于“城市营销”而言,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独怜幽草涧边生

我们来盘点一下,有哪些牛人来过这里。

第一位,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大诗兄摄)

琅琊山在滁州城的西南边。所以,“西涧”,就是琅琊山脚下的景观。

这是韦应物当滁州刺史时写的诗,也是他最有名的诗作。

整首诗的意境,就是一个“幽”字。这令人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又令人想起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些唐朝的士大夫们,没事跑到山间寻秘境,最喜欢的是小溪、小涧这样的湿地。长满青苔的黑色山岩,湿哒哒地滴着水珠。这是花鸟虫鱼的乐土,人是不合时宜的闯入者。此地不可久留,否则黯然神伤。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第二位: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节选)

醉翁亭园林景色

看了这么多沁人心脾的文字,还需要大诗兄说些什么吗?还需要后人狗尾续貂来介绍风景吗?

大诗兄最喜欢的是这么一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老市长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把一座青山的四季好像随随便便、但其实极其精准地概括出来了。这需要十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十分强大的文字表达能力。

“风霜高洁”,不就是现在这个季节吗?

再看这一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种场景,绝对是写实,而且千年未变。大诗兄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春游秋游的场景,马上放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东坡:欧阳门下“走狗”

欧阳老市长不是一般人。他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学阀”。三苏一门父子,都自称是欧阳先生的学生。苏轼,工工整整手书《醉翁亭记》全文,拓片现在就供在琅琊山醉翁亭里,号称“欧文苏字”。

欧文苏字

苏东坡还专门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创设了一个词牌,《醉翁操》: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苏东坡没有在滁州当过官,不多说他了,后面还有领导要介绍呢。

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第三位,宋,辛弃疾,《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楚,愿年年,人似归游。

辛弃疾来滁州做太守的时候,其实形势已经不太好了。那时候宋金对峙,在江淮之间拉锯。滁州,曾经是唐宋王朝腹地一座安安稳稳的小城,数百年不知干戈,瞬间成了前线!

老辛是不要当太平官的;他是要上前线、做大事的!所以,他被派到滁州做太守。来到这里,辛弃疾修建了一座奠枕楼,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公务之余,也吟诗作赋、朋友唱和。

古战场,清流关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难得今年太平,淮河一线无战事;但是,我们不能放松警惕!组织上千规模的骑兵,来个沙场秋点兵。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老辛的气势马上就出来了。登楼远眺,往东南看,是健康、杭州方向,那是南宋王室所在,所以有“佳气”;往西北看,那里是“沦陷区”“敌占区”,但也是“神州”的一部分,是必须要光复滴!

宋金对峙,滁州前线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辛弃疾喜欢用典,这“怀嵩”是什么意思?原来,曾经做过唐朝宰相的李德裕,也是下放过滁州的,修建了一座“怀嵩楼”。欧阳修在滁州,也曾在怀嵩楼喝过酒、吟过诗。

辛弃疾修建了奠枕楼,暗地里是要跟前人的怀嵩楼、醉翁亭比肩啊。想不到你们这些文人骚客,当上了市领导,也喜欢搞“形象工程”……

大诗兄是一定要讲地理的。辛弃疾说“楚尾吴头”,道出了滁州的历史地理“密码”——上古时代楚国、吴国的交界处。楚国、吴国同处长江流域,两者一西一东。同时,滁州地处长江、淮河之间,也是中国地理、文化的南北交界处。亦东亦西,亦南亦北,不亦乐乎?

部分图片据网络。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xgpw/1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