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花十月middot芙蓉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doctors.html 文字 相思茶室 圖片 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北宋]佚名(傳趙昌)《花卉四段圖卷》,絹本設色,49.2×77.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十二花神是中國民間傳說。每年農曆二月十二(一說農曆二月十五)是百花的生日,人們稱之為花朝,因此中國民間便有一個花朝之慶。清代蔡雲詩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講的正是百花盛開為花神祝壽的景象。 ▲[北宋]趙佶(宋徽宗)《芙蓉錦雞圖》,絹本設色,81.5×5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而隨著季節時令的替換,百花也以各種不同的容顏繽紛了大地。百花的玉容笑貌。為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無數浪漫情趣。愛花惜花之人,自然也為百花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 因此,在中國,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各擁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在百花的傳說中,以農曆中的十二個月令的代表花,與司十二月令花神的傳說最令人神往。正所謂“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了。 ▲《花神圖》 其中,農曆十月為芙蓉花神。清代乾隆時期梨園抄本之《堆花神名字穿著串頭》(傅惜華藏)是目前可見“十二花神”扮相中最早的文字記錄,其對芙蓉花神扮相服色詳載如下:“十月花女,為錦城仙子芙蓉貌。正旦色扮。兜頭,翠過翹,穿銀紅綾襖,外罩藏袖錦披風,宮絛上系白葫蘆。手執芙蓉花。” ▲[南宋]李迪《紅芙蓉圖》,絹本設色,25.2×26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芙蓉花之美,美如其名。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芙蓉”之名有“敷布容艳之意”。意思是,芙蓉花开之时,花瓣层层展开,越开容颜越艳丽。 但这个名字却是借来的。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说:“荷,芙蕖。”郭璞注云:“芙蕖,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说文解字》说,荷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意思是,荷花含苞待放叫菡萏,开了之后,叫芙蓉。所以古人所说的“芙蓉”,多指荷花,而非芙蓉花。 如屈原《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其中的“芙蓉”,实指荷花。南宋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画中的花也是荷花。 芙蓉花的得名, 是因其花 “皎似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 与荷花相似, 故以荷花的别名为名。 后来, 为了防止名称上的混淆, 人们根据其生长习性, 在“芙蓉”之前加“水”字或“木”字, 以示区别。 荷花是草本植物,生于水中,故称“水芙蓉”。 芙蓉花是木本植物,生于地上,故称“木芙蓉”“木莲”或“地芙蓉”。 相对而言,古人称芙蓉花为木芙蓉者居多。 韩愈有《木芙蓉》诗云:“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相同。”诗题标明是写木芙蓉,诗的内容却将木芙蓉与水芙蓉进行比较。木芙蓉开于寒露,故首句“新开寒露丛”是写木芙蓉,“水间红”则指水芙蓉。接着又说,木芙蓉并不是嫉妒水芙蓉才在颜色上与之争艳,只不过美名偶然与之相同罢了。 宋人舒岳祥也有诗云:“牡丹一名木芍药,拒霜也号木芙蓉。好花名尽多重叠,不取枝同取貌同。”意思是,牡丹又名“木芍药”,但不是芍药。有“拒霜”之名的木芙蓉,不是水芙蓉。世上的“好花”之所以多名称相同,是取其“貌同”而非“枝同”。 之所以人見人愛,一是因為它美豔無比,一日三變,晨粉白、晝淺紅、暮深紅,其嬌豔之姿,常令人流連忘返。屈原在流放途中曾見芙蓉美景而在《九歌》里寫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二是它“拒霜”的獨特性格,此花盛開於農曆九至十一月,這時百花凋謝,它卻傲霜綻放,故白居易詩曰:“莫怕秋無伴愁物,水蓮花盡木蓮開”。蘇東坡更贊芙蓉花性格是“喚作拒霜猶未稱,看來卻是最宜霜”。 因為如此,故而曹公雪芹在《紅樓夢》中,不惜筆墨,以“芙蓉”為喻,讚美了一位“身為下賤”,但“心比天高”的女子——晴雯,集“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獻給她一篇包含深情和敬意的祭文《芙蓉女兒誄》,讚美“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嫻,嫗媼咸仰惠德。” ▲[明代]呂紀《秋鷺芙蓉圖》,絹本設色,86×50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陈遵《芙蓉鹡鸰图》 “清姿直欲挽春归,自著花中三色衣。愁怅未因霜月冷,人间终是负芳菲。” 木芙蓉又名木莲,另有一种花色朝白暮红的叫做醉芙蓉。木芙蓉属落叶灌木,开在霜降之后,农历十月就可以在江水边,看到她如美人初醉般的花容,与潇洒脱俗的仙姿。 木芙蓉的花神相传是宋真宗的大学士石曼卿。宋代盛传在虚无缥缈的仙乡,有一个开满红花的芙蓉城。据说在石曼卿死后,仍然有人遇到他,在这场恍然若梦的相遇中,石曼卿说他已经成为芙蓉城的城主。因为在众多传闻中,以石曼卿的故事流传最广,后人就以石曼卿为十月芙蓉的花神。 乐曲以笙吹奏出缥缈的乐音,引人进入芙蓉仙乡中。中阮优美的旋律,写出芙蓉城内朵朵湛放的娇面的芙蓉,花光映波,绚丽非常。 芙蓉天然富贵又风流,深受文人喜爱,也因此,脍炙人口的木芙蓉很早就成为文人写诗、作画的对象。 ▲五代黄居寀《芙蓉红蓼图》以芙蓉题材作画,最出名的当数五代后蜀画家黄居寀。《芙蓉翠鸟图》图中白芙蓉俏丽绽放,红嘴黑羽的翠鸟俯身立于芦苇之上,作欲振翅急飞状,芙蓉花的艳丽和翠鸟的灵动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令人眼前一亮。 芙蓉又名“拒霜花”,初开时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然后渐渐变成深红色,南宋李迪笔下的芙蓉花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特征。 ▲五代黄居寀《芙蓉红蓼图》宋《红白芙蓉图》之红芙蓉李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代黄居寀《芙蓉红蓼图》宋《红白芙蓉图》之白芙蓉李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红白芙蓉图》作为南宋院体花鸟画的高水平之作,色彩淡雅,过渡自然,兼用没骨画技巧,精细地表现出了"芙蓉独自芳"的曼妙之姿。▲明沈周《松下芙蓉图》局部这幅《松下芙蓉图》不仅是沈周赠友人之作,更是沈周用以审视自身的精神绘画。此种精神其实正如秋老芙蓉独立盛放之姿,高贵而骄傲。 ▲明沈周《野凫芙蓉》沈周还画过一件《野凫芙蓉》,整体淡彩浓墨,自然生趣。这件作品取材于诗句"香弄芙蓉影,波痕映浅红",堪称诗画合一的典范。 芙蓉为秋日之花,蜀地诗人苏东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说的正是此花开放的时令。 成都注定与芙蓉有缘,五代起,芙蓉就是成都的“市花”,而在更早的唐代,浣花溪边有许多造纸作坊,能制出美丽而精致的笺纸,久居成都才女薛涛用芙蓉为主要原料,制成了色彩绚丽又精致的“薛涛笺”专门用来写她“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等多情诗句,为这座芙蓉遍地的城市留下了一段深致的雅韵。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有妃子名“花蕊夫人”,她不但妩媚娇艳,还特爱花。有一年她去逛花市,在百花中她看到一丛丛一树树的芙蓉花如天上彩云滚滚而来,尤其喜欢。孟昶为讨爱妃欢心,还颁发诏令: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帝语‘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待到来年花开时节,成都就“四十里如锦绣”。 广政十二年十月,孟昶的绿化城市工程大功告成,携花蕊夫人一同登上城楼,相依相隈观赏红艳数十里,灿若朝霞的成都木芙蓉花。成都自此也就有了“芙蓉城”的美称。 ▲谢稚柳《芭蕉芙蓉》 后来,后蜀灭亡,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赵匡胤掠入后宫。花蕊夫人常常思念孟昶,偷偷珍藏他的画像,以述思念之情。赵匡胤知道后,逼迫她交出画像。但花蕊夫人坚决不从,赵匡胤一怒之下将她杀死。后人敬仰花蕊夫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尊她为“芙蓉花神”,所以芙蓉花又被称为“爱情花”。 成都的芙蓉花不仅限于只是纸质画作,现藏四川博物院的清康熙十二月花卉纹杯,其中有一件绘就的就是十月的芙蓉花,“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这也许是古代艺术家们对芙蓉最美好的刻画了。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芙蓉) ▲粉彩过枝秋水芙蓉蜻蜓图盘 乾隆时期:粉彩过枝秋水芙蓉蜻蜓图盘。因芙蓉之芙音“福”“富”,“蓉”与“荣”同音,代表“富贵荣华”等含义,所以很多器具喜欢用芙蓉做底纹。 唐代诗人张立题诗:“四十里城花发时,锦囊高下照坤维。虽妆蜀国三秋色,难入豳风七月诗。” 木芙蓉特别宜于配植水滨,开花时波光花影,相映益妍,分外妖娆,所以《长物志》说她: “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 古人用木芙蓉鲜花捣汁为浆,染丝作帐,即为有名的“芙蓉帐暖”。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李时珍研究了木芙蓉和霜的关系,称“霜时采花,霜后采叶”,所得皆可入药。 木芙蓉的花、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 明朝江湖游医专以清凉膏、清露散等“秘方”治疗毒疮,李时珍称,这些所谓的“秘方”都是因为以木芙蓉的花和叶子制成。 《本草纲目》中,还特别记述了木芙蓉的另一用途:茎上的韧皮可以制作绳索。 芙蓉花亦可烧汤食,软滑爽口,花瓣与鸡肉一道可制成芙蓉花鸡片;与竹笋同煮可制成雪霞羹;与粳米一道可煮"芙蓉花粥";还可与面粉调合,放入油锅中炸,炸后与软骨煨汤等。 又是一年芙蓉花開,这个清风四处游走的季节,似乎还没品到真味,秋便深了。 眼看着,就要冬天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xgpw/11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依窗听雨作者海哥主播叶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