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墨客看木芙蓉的文化内涵

关于木芙蓉的文化典故

关于木芙蓉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一位女子的丈夫出海身亡,但女子不信,天天在水边等丈夫回来。有一天她看见水里浮现丈夫的面孔,转脸一看是岸边的树,于是便把这棵树当作丈夫了。后来人们便把这棵树叫做“夫容”,结出来的花叫“夫容花”,后人为求文美便叫做“芙蓉花”。

木芙蓉原产我国,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相传四川成都,木芙蓉特盛,据说是蜀后主孟昶所植,每至深秋,四十里上下,如锦似绣,故成都素有锦城和蓉城之称。《辞海》中记载:又称古时传说中的仙境。据欧阳修《六一诗话》载:“曼卿(石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有鬼仙也,所主芙蓉城。”唐诗人王昌龄名旬“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题为《芙蓉楼送辛渐》。唐天宝七年他被贬为龙标县尉,在县城(今黔城镇)西北面湖南沅江河畔曾修建芙蓉楼一座,主楼后面有芙蓉池,周围栽有芙蓉花一大片。晚唐诗人谭有之就在题为《秋宿湘江遇雨》诗中写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旬,故湖南有“芙蓉国”之美称。

文人墨客眼中的木芙蓉

“花中君子”木芙蓉

木芙蓉开得比菊花还更晚,花期更长,并且常常种植于水边,霜风中美艳异常,历来被认为是清丽、脱俗、孤高、别有雅趣的象征。

“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唐)黄滔《木芙蓉三首》

“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清)汪灏《广群芳谱》

“凡有篱落人家,此种必不可少,如或傍水而居,而岸不见此者,非主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清)李渔《闲情偶记》

木芙蓉秋江寂寞而不怨东风,宠辱不惊、不肯流俗,坦坦荡荡的洒落情怀,“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广群芳谱》)“俟命君子”出自《中庸》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木芙蓉“宛若美人,摇摇天际,敛唇扬蛾,流影揄袂,飘乎多思,静若有待……”(毛奇龄《木芙蓉赋序》),“临流谁为容,倚风犹自持”(杨宏道《袁易静春堂木芙蓉》)

花之艳丽赛牡丹

木芙蓉,花朵重瓣者形如牡丹,两种花花形相似,且芙蓉之艳丽可与牡丹相比,故常常和牡丹联系在一起,宋人李觏说“甚疑牡丹丛……只可隔水眺”,“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

《群芳谱》在介绍木芙蓉时,感叹:“总之,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深含对于容貌美艳、气质清雅绝伦却命途冷清的木芙蓉的怜惜之意。牡丹被称为花中之王,当文人们为木芙蓉鸣不平时,把木芙蓉称为秋牡丹,偏爱孤芳自赏、高洁遗世的文人们,向牡丹挑战、为木芙蓉大鸣不平:

“黄鸟啼烟二月朝,若教开即牡丹饶,天嫌青帝恩光盛,留与秋风雪寂寥。”(唐)黄滔《木芙蓉》

“妖红弄色绚池台,不作匆匆一夜开。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宋)郑域《木芙蓉》

“却笑牡丹犹浅俗,但将浓艳醉春风。”(宋)方岳《木芙蓉》

“未甘白芝居寒素,也着绯衣入品流,若信牡丹南面贵,此花应自合封侯。”(元)蒲道源《转观芙蓉》

在著名典籍《红楼梦》中,借物于人,木芙蓉无法撼动牡丹的王者地位,落于下风。

《红楼梦》中掷花签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物性格、命运构思中的精心对比。

宝钗的花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红楼梦》第63回)

黛玉的花签上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杯。”(《红楼梦》第63回)

两相比较,牡丹花签无疑具有无人可以企及的王者地位。而黛玉的木芙蓉花签却形影相吊,充满凄凉嗟叹之意。

文人墨客把木芙蓉拟人化使之与牡丹互争高下,但是在民间这二者又常常是友好的和谐相处。无数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民间工艺中的吉祥图案可以证明,木芙蓉和牡丹在吉祥寓意中是地位相当的。“芙”与“富”谐音,“蓉”与“荣”谐音,“花”与“华”谐音,在古代通用,所以芙蓉花历来被人们用求象征富贵荣华。例如,牡丹配芙蓉花,寓意“荣华富贵”。

娇艳美人木芙蓉

把木芙蓉的花色与佳人联系在一起,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五代以前,用木芙蓉的美色来形容娇艳绝伦的美女十分流行:

“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描写卓文君,《西京杂记》卷二)

“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描写杨贵妃,唐·白居易《长恨歌》)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唐)韩愈《木芙蓉》

而在宋代吟咏木芙蓉的诗篇中,木芙蓉的美是一种慵懒娇艳之美:

“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五代宋)徐铉《庭下木芙蓉》

“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欲妆慵。”(宋)王安石《木芙蓉》

“慵妆酣酒夕阳浓,洗尽霜痕看绮丛。”(宋)范成大《题羔羊斋外木芙蓉》

借物抒情,怀才不遇

木芙蓉美丽娇艳,可与牡丹相比拟,又是花中君子。但是作为花来说,它没有得到春风的垂青,独自开放在清冷的秋风之中,是由于生不逢时,才成为“俟命之君子”。就像现实中的才子们、志士们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遭遇冷落。所以木芙蓉成为落第、隐士等怀才不遇之士寄托情怀,大鸣不平的载体。诗人们替这花愤愤不平,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苦闷:

“本自江湖远,常开霜露馀。争春候裱李,得水异红蕖。”(唐)霍总《木芙蓉》

“四十里城花发时,锦囊高下照坤维。虽妆蜀国三秋色,难入豳风七月诗。”(唐)张立《咏蜀都城上芙蓉花》)

“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唐)崔橹《山路木芙蓉》

“紫茸排萼露微红,不比春花对日烘。冷落半秋谁是侣,可怜妖艳嫁西风。”(宋)陈经国《木芙蓉》

“野花能白又能红,也在天工长育中。长对秋烟颜色好,岂知人世有春风。”(宋)李公明《芙蓉》

“江边谁种水芙蓉,寂寞芳姿照水红。莫怪秋来更多怨,年年不得见春风。”(清)赵执信《题画芙蓉》

拒霜傲骨木芙蓉

木芙蓉也称芙蓉花、地芙蓉、华木、木莲、三变花,又因盛开于深秋季节,笑傲霜天,而被称为拒霜、拒霜花。宋代文学家陆游在《拒霜》一诗中对此有着这样的描述:“满庭黄叶舞西风,天地方收肃杀工。何事独蒙青女力,墙头催放数苞红。”诗中的青女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霜雪之神。该诗将木芙蓉在秋风扫罗残叶之时,不畏寒霜开放的风姿描绘得淋漓尽致。

关于木芙蓉的拒霜品质,宋代文学家苏轼认为:“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诗中认为称木芙蓉拒霜是不恰当的,应该用宜霜,因为它喜欢严霜而不是抗拒,霜愈重愈能显示其艳丽芬芳,表现出它不畏严霜而喜欢霜的品质。

而宋代的文学家王安石的《拒霜花》中的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中的“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以及“冰明玉润天然色,凄凉拼作西风客。”等诗句着重表现木芙蓉在严霜面前是倔强而执著的抗争,以自己在困境中的心酸,猜度与寒霜抗争的木芙蓉亦心酸之至,同一现象,两种看法,可谓见仁见智,颇有意趣。

从民俗文化看木芙蓉的文化内涵

关于木芙蓉的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以旧历二月十五为“百花生日”,即花神节,又称花朝、花王节,是我国民间岁时八节之一。掌管十月木芙蓉的花神为石曼卿。关于芙蓉花神石曼卿和丁度在死时都被认为是去做芙蓉花神了。书面记载如下。

“[石]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骡,去如飞。”(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庆历中,有朝士将晓赴朝,见美女三十余人,靓妆丽服,两两并马而行,观文丁度按辔于其后,朝士惊日,丁素俭约,何姬之众耶,有一人最后行,朝士问曰,观文将宅眷何往,曰,非也,诸女御迎芙蓉馆主耳,俄闻丁卒。”(叶梦得《石林燕语》

在民间花神节这一天,花农和卖花人,以各色花卉供献案几,祭祀花神;女子精心打扮,去花神庙烧香、许愿、还愿;人们还在自家花树枝干上挂红绸布条或纸条,为百花仙子贺寿,俗称“赏红”;更有戏班唱戏和“斗花会”、“扑蝶会”;到了夜晚人们还要抬着花神像在庙外提灯巡游,称“花神灯会”。这种节庆方式喜庆热闹,可亲身体验,深受民间群众欢迎。

关于木芙蓉的饮食文化

中国食花自古有之。楚时屈原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落英”。《山家清供》有“雪霞羹”:采芙蓉花,去花之心蒂,与豆腐共煮,红白交错,犹如雪霁之霞,清诗人袁枚曾为得此食谱弓腰三求。可见木芙蓉花食由来已久,木芙蓉本身具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的作用,又有人结合中医药理发明出芙蓉药膳,深受人们喜爱。

关于木芙蓉的园艺文化

明朝文震亨《长物志》花木篇记录了一段芙蓉种植经验:“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有以靛纸蘸花蕊上,仍裹其尖花开碧色以为佳,此甚无谓。”不仅提炼出木芙蓉宜植水边,成照水芙蓉之景,还简述了选择优良品种的方法。这其中养花人精心呵护地种植,如视珍宝地甄选,以及耳濡目染地审美,跃然于纸上。

关于木芙蓉的手工艺文化

在中国古代,以花卉为主题的手工艺种类繁多,且大多富有女性特征,具有浪漫优雅的气质。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又称“浣花笺”,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深红瑰丽、纹理精致,引领一代风尚。木芙蓉还可做美容。其汁液富于胶质,女子用芙蓉木刨成片屑,泡水涂发,据说能令鬓发光润服帖。

关于木芙蓉的戏曲文化

戏曲在古代民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休闲项目,其中赞颂爱情的故事常常与花卉联系在一起。《芙蓉仙子》在四川、广东、云南都有相应的戏剧剧目,后又改编成木偶剧及戏剧故事片。取材于古时民间神话,讲述了芙蓉仙子不畏王母等的恶势力,坚持真爱,最终与相恋之人喜结连理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芙蓉花借仙子之名,成为了纯洁正义、真情真爱的化身;芙蓉花也终于由曼妙的外形之美升华为敢爱敢恨的理想女性之美,为人们赞颂。

从药用价值看木芙蓉的文化内涵

木芙蓉可做药用从古时就有记载:《本草图经》“用于敷贴肿毒”;《滇南本草》谈到“可箍疮出头”;《玉楸药解》认为本品“清风泄热、凉血肿”。(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记载:“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生于陆,故日地芙蓉。”又有“木芙蓉……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其叶大如桐……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从观赏价值看木芙蓉的文化内涵

木芙蓉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观赏绿化价值高,其花为衬式星散花相,花团锦簇,开于霜意渐浓的金秋。《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就将黛玉比作木芙蓉,亦可见木芙蓉在文学史上的文化价值。木芙蓉的花色也独具特色,除色彩鲜艳之外,部分品种花色可随时间变化。例如,品种稀缺的“三醉芙蓉”和“弄色芙蓉”,一天之中花色不同。又芙蓉花有单瓣和重瓣之分,单瓣花型的木芙蓉花瓣平整,简单高贵,给人以清冷孤高之感,重瓣花型的木芙蓉,花团锦簇,艳丽至极。木芙蓉有一种罕见的品种,因其每朵花的盛开时间不同,且是变色芙蓉,在同一时间,同一棵树上,人们就可看见不同颜色的花朵,观赏价值更高。

木芙蓉在不同的氛围中会有不同的情境之美,从古代描写木芙蓉的诗词中就可见芙蓉花拥有不同的意境之美。韩愈的“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描绘出的是露浓的清晨,靠水而居的木芙蓉娇艳欲滴,是一种朦胧之中的艳丽之美;成大的“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写的则是木芙蓉的刚强之美。不同外景内情产生的是丰富的意境之美。

在这里我们重点总结分析了文人墨客赋予木芙蓉的情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明清古籍对木芙蓉的赞美歌颂及借芙蓉拒霜傲骨、君子风范来隐喻自己,又或借其不得春风,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可见木芙蓉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木芙蓉在民俗文化方面广为流传,芙蓉仙子更成为纯情正义的化身。另外,木芙蓉的药用价值影响深远,中西医学都对其做了深入的探究。观赏价值更因其喜临水的特性,在园林中普遍应用。通过以上关于木芙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的探究,可以看出木芙蓉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应用木芙蓉发挥其观赏价值时,可联系其文化内涵做出更有深意的园林景观。

本期编辑:舒也

关于“黑豹工社“:

以园林植物应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主开展交流的团队。

订阅本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xgls/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