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腐不是病原理篇
最近向我提问最多,最高频的就是黑腐了。 每天都能在微博上要不贴吧或者VX上收到黑腐死亡信息,问我怎们办。每一个都好像措手不及,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今天讲原理,明天说防治。 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员,于是就上网搜查了点资料,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写这一篇帖子。 自己的侏儒蛋镇。 黑腐,在我的字典里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一种症状。顾名思义,是植物某部位发生了病变,发黑,腐烂了。而这种症状的起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原因可以导致植物黑腐,排名不分先后。(大致有:灰霉病,黑霉病,枯萎病,根腐病,菌核病等,都会出现黑腐症状) 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在实际病害防治过程中,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切断传染源;在病原菌侵入的情况下,也难以彻底消灭病原菌,如药剂喷施,难以解决空气及露水中的病原菌;而单独熏棚,不能重点解决病叶、病果等病残体上或内部的病原菌。 原因: (1)病菌从因农事操作、机械损伤引起的伤口侵入; (2)底部叶片受肥害后,从叶边缘感染病菌; (3)带菌花粉散落于叶片致使病菌侵入; (4)茎部伤口或病果病叶附着于茎部容易感染; (5)土壤中越冬或残存的病菌从茎基部侵入; (6)灰霉病菌从残留花瓣处侵入; (7)灰霉病菌从未脱落的柱头处侵入; (8)枯死的花瓣、叶片粘贴于果面,致使病菌从果面侵入(草莓葡萄也会得病,不仅仅局限于多肉植物) 根腐病病原机理编辑 该病常与沤根症状相似,属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 发病的根茎 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也易发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伤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此病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及棚内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看到了没有!梅雨!动起来!) 菌核病 菌核病是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危害果实和茎蔓。 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引起植物组织坏死。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病菌表现出严格的寄生专化 菌核病 性或对植物器官的选择性。这类真菌的子囊孢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温带,寄主范围很广。如核盘菌可为害32科多种植物,(包括多肉!) 中国已报道的有23科85种,常见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则很少受害;又如立枯丝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种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种株易在终花期发生菌核病,茎秆上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白土色,稍凹陷,最终导致组织腐朽、表皮易剥、茎内中空、碎裂成乱麻状。种荚受害也可产生黄白色病斑,严重者早期枯死、变干。在高湿条件下,茎秆、种荚和病叶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硬块,病斑发朽、变粘。重病株在茎秆和种荚内产生大量菌核。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危害菜豆、豌豆、蚕豆、大豆、花生、马铃薯、番茄、辣椒、莴苣、胡萝卜、菠菜、黄瓜、洋葱等。 植物炭疽病 炭疽病是园林植物经常发生的一大类病害,主要为害植物的叶片,有时也为害茎和嫩枝。为害严重时,降低植物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植株死亡。此病由于有潜伏侵染的特征,早期一般不易被发现。因此,有时常常会失去早期防治机会,造成一定损失。炭疽病主要为害大叶黄杨、非洲茉莉、广玉兰、白三叶、海棠、芦荟、仙人掌、泡桐、石榴、米兰等多种园林植物。 一、危害症状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上,常常为害叶缘和叶尖,严重时,使大半叶片枯黑死亡。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小斑点,后期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大小为1至4毫米,中央则由灰褐色转为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紫褐色或暗绿色,有时边缘有黄晕,最后病斑转为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的黏孢子团。严重时一个叶片上有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后期病斑穿孔,病斑多时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病斑可形成穿孔,病叶易脱落。 炭疽病发生在茎上时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呈淡褐色,其上生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发生在嫩梢上的病斑为椭圆形的溃疡斑,边缘稍隆起。 二、病原菌 炭疽病的病原菌因不同植物,其病原菌有所不同。主要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中的真菌引起,如黑线炭疽菌Col- letotrichum dematium(Pers.)Grov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acutatumSim-monds。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真菌,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等等。 三、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寄主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老叶从4月初开始发病,5至6月间迅速发展,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分生孢子靠风雨、浇水等传播,多从伤口处侵染。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室内花卉放置过密、叶子相互交叉易感病。病菌生长适温为26℃至28℃,分生孢子产生最适温度为28℃至30℃,适宜pH值为5至6。湿度大、病部湿润、有水滴或水膜是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的重要条件,连阴雨季节发病较重。 植物枯萎病(还记得星际穿越吗?) 枯萎病blight亦称疫病。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大多数重要经济作物均受一种或多种疫病感染。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 我罗列的不全哦,这只是能造成黑腐症状的病害中较为普遍的。 明天讲如何处理及防治哦么么哒。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xgls/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歌印象施丽琴的诗缘起塘河组诗
- 下一篇文章: 诗在线微信平台推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