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好治疗吗 http://m.39.net/pf/a_6698604.html

前言

中国古代常见的女性头饰主要有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八种。

《说文解字》释:“笄,簪也”。早期,发簪被称作笄,是古代人们用来插定发髻的工具,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成,是最为正宗的饰“首”之物,因而,发簪在女性头饰中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女子首饰文化的发展。

“玉簪花颜金步摇,逢郎欲语低头笑”“玉搔头簪金凤凰,莲步轻摇蘭溢香”“玉簪斜云鬓,顾盼两生辉”“矮堕绿云髻,敧危红玉簪”,云鬓,斜簪,人面,桃花,簪子,除了绾发的功能,更多显出古代女子的韵致,一步一摇,婀娜多姿……

壹·回溯上古

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当时的簪多用兽骨制成,呈扁长体,顶部稍宽,一端磨制成圆形。

新石器时代骨簪

青石巷陌素骨簪白头

点墨余香凭谁诉风流

贰·梦回两汉

两汉时期,簪子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改进。骨簪也已经不限于普通的兽骨,也包括了象牙骨簪、角簪,鱼骨,并上铜簪、银簪、金簪、玉簪,日益丰富的制作材料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装饰也日趋华丽,宝石翠羽、金丝银线皆被用来装饰发簪。

金簪

金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双股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便再也过不去了。

银簪

银簪的样式多种多样,常见品种有双顶簪、如意簪、通气簪、盘髻簪、耳挖簪等。就形制而言,单股笄称“簪”,双股笄为“钗”,笄首有垂珠坠饰者则称为“步摇”。

银簪的装饰方面不仅展现了精美的图纹,也体现了古人们深深的文化情结。这些图案纹样运用形象符号的组合,传达着祈福纳祥、爱情美满的愿望。

叁·唐宋遗响

唐宋时期,金银制作的簪子达到了鼎盛时期,要求“团造镂巧精细”,纹样构成除传统的龙凤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丽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石榴、荔枝、牡丹、莲花、蝴蝶、鸳鸯等,以此来表现一种丰盈谐美的情致。正所谓,“图样必有意,意必是吉祥”。

玉镂雕丹凤纹簪头

唐,长11cm厚0.2cm。玉质白色。体作扁平的水滴形,两面饰纹和形式相同、皆以镂雕加阴线琢纹法饰丹凤朝阳纹,一端嵌有银镀金饰,而簪体已断缺无存,从断痕看亦为银质。

玉簪古今皆有,惟簪头为玉,簪体为金属制作者此为初见。又凤饰玉器早已出现,但凤与花草,特别是与牡丹花合雕在一器者亦始于唐,此为典型代表之一。

南宋鎏金龙纹银簪

以镂空缠枝细花衬地,边沿浅刻细珠纹,中间压印一条凸的蛟龙,龙腾空而起,直逼火珠;龙爪反卷,锐利有锋;龙的颈、腹、尾部又分别錾刻一朵菊花。整个造型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反映了宋代银器制作工艺的高度水平。

肆·明清余辉

明清时期头饰的样式与审美,基本上还是继承和发扬了一贯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但制作工艺以及其精细,如珐琅、累丝等繁杂工艺,几乎达到无工不精的程度,可谓各种艺术造型的集大成者。

清嵌宝石

龙凤纹金簪

凤长14.5,龙长12.4,横径8.3厘米,重23.2/17.7克

为金冠附件,系束发之用,一枚簪头錾成龙头状,龙回首张口,口含红宝一粒,头顶嵌红宝一粒,挥手的脖颈与簪柄形成的圆内嵌大珍珠一粒。另一枚为凤簪,凤呈展翅状,凤身、翅均镂空成细丝羽毛状,脊背上镂饰花叶纹,上嵌饰红宝3粒,珍珠4粒。

永乐二十二年

立凤金簪

通高22.3厘米,重75.7克。簪首为一只金凤,立于祥云之上,簪足为扁形,顶端侧弯,接于祥云底部,将金凤高高托起。金凤挺胸而立,双翅扬起,尾羽以优美的弧线向上翻卷,除头部以薄薄的金叶制成外,其余部分均以极细的金丝累制而成,凤冠和凤羽刻画细致,簪足上刻有“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字样。整簪玲珑剔透,图案虽繁复但做工精细,凤体镂空,毫无累赘之感,可谓累丝工艺的顶尖之作。

金累丝镶宝石

玉兔衔仙草发簪

明代时期文物,关于此簪独特的器型,有如下说法:嫦娥乃唐尧时大英雄后羿之妻,受西王母之托,保管一颗长生不老仙药,一次后羿受唐尧之邀,酒醉而归,教唆嫦娥吞食仙药,而两人飞上了天庭,西王母闻讯大怒,即发配嫦娥去天庭后宫供使唤,再把后羿变成玉兔,流放广寒宫做苦工,待捣成仙药归还,才能恢复原形,嫦娥至此,悔疚不已,遂放弃后宫的旖旎生活,飞到广寒宫去陪同玉兔擣药。其实这故事主要就是讲男女思慕相爱之情。而世人都是渴望美好团圆,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伍·还看今朝

民国时期开始去髻剪发,中国历史上风光了一两千年的发簪逐渐被取代。

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佩戴发簪,引领时尚潮流。也有更多的汉服文化工作者、爱好者,努力让簪子重新出现在人群之中。现代头簪展示了古典与时尚的时空交融,在浪漫华美间演绎着公主般的纯情与恬静。

不可否认,发簪在现代女子的生活中已渐渐隐去,更多时候簪子已然转而成为人们的收藏品,但相信,簪子的文化会一直传承,源远流长。

现代发簪

结束语

铺开历史画卷,细细品鉴那些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璀璨的美人红妆,诗意十足,韵味绵长。

悠久的中华传统文明所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精华在于审美价值,而非宗法伦理。在现代社会还顽固不化地坚持“女德”教育,甚至将之带入大学课堂,无疑是可笑的。如今的女性是自由的、自立的、自强的,她们可以选择穿汉服,戴发簪,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女性的自信与勇气,赋予她们真正的美丽。

一簪一钗,既丰盈了人生岁月,也点缀了女子婉约而典雅的风姿与妥帖安放于心的清隽情愫。

纤纤玉指芙蓉面,弄月簪在手,梳妆香满衣……

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百度百科、贴吧、知乎

指导老师:胡盈

学生:王静顾小天

刘韵韩琳曦权宁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rybw/1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