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百年路桥,访千年苗寨,赏万年峡谷
11日早上七时许,小伙伴们便早早在阿娅客栈集结完毕,虽昨日徒步夯峡溪,但大家脸上毫无倦意,反而元气满满、相谈甚欢,对今日行程更是充满期待。 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粉下肚,驱除了清晨凉风带来的阵阵寒意,小伙伴们整装待发,整队完毕、重申纪律后便开启了今日的奇妙之旅。沿着玉泉溪向上溯源,我们渐渐深入玉泉溪大峡谷,峡谷两边山峰林立、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生命与活力,溪水潺潺、清澈而冰冷,溪边石子路上的小伙伴踏着欢快的步伐,讨论着眼前的山、水、花、草。 走着走着,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郭向农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咱们湘西德夯地质公园的地层里会不会有石油呢?”看到小伙伴们面面相觑,王力老师便让我们停下脚步,为我们科普了一番。 据王老师介绍,石油的生成过程复杂、条件严苛,它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洋动物和藻类的尸体经埋藏后,在合适的温度、压力、还原环境下,经一系列的生物化学作用后形成的,而其后向上运移汇聚成油田则需要完整的生油层、储油层、盖油层,并且需要良好的圈闭和保存条件。 碳酸盐岩是一类非常好的储油层。据悉,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世界上曾有12口日产万吨原油的油井,其中8口就位于碳酸盐岩储层中。由于我国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在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发现并未像国外那样较为普遍,反而在另一类陆相地层中取得了重大石油勘探成就。 尽管湘西德夯的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厚度达多米,但是石油聚集成藏不是由储层厚度单一因素控制的,加之我们所看到的碳酸盐岩大部分已经出露地表,因此不具备形成油气藏的条件。 听罢,小伙伴们都为德夯地质公园无油感到可惜,不过大家无一不对队伍中最年长的科普志愿者郭向农老师的虚心好学的精神充满敬意。 王力老师向科普志愿者们细心讲解 “快看,有恐龙!”前面的小伙伴都在溪边停了下来,一个小伙伴手中拿着一只小“恐龙”。可是,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晚期(2亿3千万前),在白垩纪晚期(约6千5百万年前)灭绝,而今天的玉泉溪峡谷中出露的主要为寒武纪地层(约5亿4千2百万年前—4亿8千8百万年),怎么会有恐龙呢?原来,那是一只在路边拾到的塑料玩具。于是,小伙伴们大胆想象,为“恐龙”摆造型。 发挥想象,为“恐龙”摆造型 看,恐龙在喝水 队伍继续前进,只见前方乱石之下一汪清泉,两侧高山耸立,岩壁陡峭似两片半掩石门,抬头望去顿感巨石扑面、气势恢弘,山风穿过石门,不由裹紧衣服。看到如此美景,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各小组也摆出各种队形,合影留恋。 快看,那是什么 高山幽谷打坐去 再向前行,科考队伍便开始了漫漫登山路。石阶曲折通向幽处,向上爬升,溪流横贯而过,偶有巨石崩落于路旁。随着海拔升高,体力的消耗让小伙伴们慢下脚步,但身旁队友的帮助、鼓励和对登顶、美景的渴望,让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正是如此,才见得纯净的玉泉溪水自百米高崖处跌落而成的玉带瀑布,才见得科考小队于峰顶天问台处胜利会师,才见得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在德夯地质公园雕琢留下的万年峡谷风光。 向着更深更高处进发 玉带瀑布飞流直下 天问台,一个约十几平方米直指青天的高台,四周为绝崖耸壁,参天古木,山间疾风扑面而来,让人不觉肃然。而壮美的天问台背后,却有一个这样无奈心酸的故事:公元年,屈原因主张彰明法度、选贤举能、政治改革而遭子兰、靳尚等人之谗,遭放逐江南后的屈原看到楚国被秦国吞去了一半,对当政者彻底失去信心,来到此处,面对脚下滔滔江水、远处隆隆雷声,顿时天地自然、社会政治、人生命运、探索与追求一齐涌上心头。他仰望苍天,直抒胸臆,一曲《天问》荡彻天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天问台远景 站在天问台之上,德夯大峡谷宏伟壮丽之景尽收眼底,不禁让人感叹自然之神奇、地质之奥秘,也不禁引人发问:这典型的岩溶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王力老师解释道,大峡谷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地层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等,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区域发育多条断裂带及褶皱,尤其是发育小规模密度的高倾角张性节理裂隙、断裂面,正是这些构造运动为德夯的地貌演化埋下伏笔。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原为浅海环境,经历长时间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沉积后,发生地壳抬升或海退过程,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地质作用下,风化、侵蚀、溶蚀作用沿裂隙、节理面进行,岩溶地貌逐渐发育。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使得河流沿断裂破碎带切割原经夷平作用产生的古岩溶台地,形成一系列深切峡谷和破碎的小型岩溶台地。正是时间和自然的力量成就了德夯大峡谷。 会师天问台 天问台上,一番偶遇引得全场欢呼,争相合影(文末彩蛋);小伙伴们也是“戏精”上身,上演一出出“大戏”;其后游戏环节精彩不断:即兴rap接龙(此处旁白:照照,说好的带我回武汉,你却浪去了凤凰,喵喵喵?)、个人舞蹈秀、脱口秀、广场舞,嗨翻全场。 这都是朕的江山 “救救我!”“坚持住!” 一曲舞罢,见游客手上拿着一把奇怪的东西在吃,甚是好奇,同伴中更有一些是兴奋不已,惊叫着“拐枣”,说那是儿时的味道。小伙伴们看到好吃的便冲向前去,一会儿老爷爷的拐枣就被我们这群“小朋友”买光了。 拐枣 拐枣,有些地方也叫木耳树,因为像是在树上长出的美味的木耳,学名为枳椇(学名:Hoveniaacerba),为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别名拐枣、鸡爪梨、结肉子、结肉籽等,我国大部份省区均有零星分布,野生。枳椇木材细致坚硬,为建筑和制细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具有医疗价值,其子可清热利尿,止咳除烦,解酒毒。其皮可活血,舒筋解毒。果序轴肥厚、含丰富的糖,可生食、酿酒、熬糖,可健胃,补血,民间常用以浸制“拐枣酒”,能治风湿。种子为清凉利尿药,能解酒毒,适用于热病消渴、酒醉、烦渴、呕吐、发热等症。这食用与药用兼备的拐枣可真是德夯的一大宝呀! 不远处,零星的有几棵木芙蓉引起了小伙伴的驻足。木芙蓉虽不是真的芙蓉,却也毫不逊色于出水芙蓉!木芙蓉的花朵朝开暮闭,清晨初开时,花朵洁白,午后慢慢转为粉红色,到傍晚花朵快闭合时,颜色呈深红色,故有“三醉芙蓉”之美称。 在北方,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寒风起,枝叶枯黄,唯有木芙蓉凌霜绽放,独冠群芳,尽显风情。芙蓉又名木莲,地芙蓉,华木,属锦葵科、木槿属。9月-11月间次第开放。花、叶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木芙蓉茎皮含纤维素39%,茎皮纤维柔韧而耐水,可作缆索和纺织品原料,也可造纸。木芙蓉不仅供观赏还具有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这样的木芙蓉你喜不喜欢呢! “三醉芙蓉” 由观景台向外望去,有一座苗寨傍着悬崖绝壁,藏在白云深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寨子仍然保持着较为原始和质朴的生活方式:家中用的多是炉灶,烧的是新砍的柴火,喝的是山间的泉水,吃的是自己种植的果蔬和饲养的家畜,寨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铺就,平整洁净,古朴优雅。穿行在苗寨里,总能听到可爱的小朋友那稚嫩的一声声“姐姐好,哥哥好”,让人无比欣喜,整颗心就像吃了蜜饯般甜蜜。 苗族小朋友的问候 走进厨房,一位阿婆身着苗饰,背着年幼的娃娃,正为我们忙碌着准备各式佳肴。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主要有银饰、苗绣和蜡染。苗族饮食普遍喜酸味菜肴,家中常备酸汤、腌制品。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而成,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食物常放置酸坛中腌制保存。 阿婆在厨房忙碌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苗寨,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苗族同胞的辛勤朴实、热情真诚,传承着真、善、美和那一份自然、纯粹。历史承载着苗族的文化与智慧,这一份瑰宝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全面宣传、用心传承。 彩蛋来啦 你看出来了吗? 撰笔小组组名:“一起湘德” 成员:沈冉维、雷乔青、李孟熹、叶贻光、倪敏、王浙娜口号:意惹情牵来德夯,气宇轩昂队友棒,相亲相爱一起浪,得其所哉勿相忘。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rybw/1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浅谈医疗及医院景观设计
- 下一篇文章: 湘阴名人徐亚平环保专栏水莲花尽木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