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表格作为支架的作用年04月
表格作为支架的作用——年04月01日于花山中学七⑵班听叶志嫔《阿长与山海经》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杨和平表格,作为一种教学支架,在教师的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叶志嫔老师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两次采用表格作为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的两项重点。一是用表格“勾勒人物形象”。教师从“事件”和“人物形象性格”两个横向维度设计表格,纵向给了八行空格,部分表格教师给出了“样例”答案。教师分两步组织学生完成表格填写。第一步,讨论“事件”,完成事件梳理。第二步,讨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完成人物性格分析。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有四点特征。一是表格中填写部分信息,作为样例,降低难度,这是学生学习的支撑。二是重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次表格填写,都是先组织小组讨论。三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梳理事件,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四是符合逻辑,梳理相关事件是讨论人物性格的基础,事件是分析人物性格的依据。二是用表格“体悟作者情感”。教师从“事件”“童年态度”“成年态度”三个横向维度设计表格,纵向留下四行。同样,教师在设计表格时,也填写了部分内容,包括给出了四件事情和“可有可无,不在意”一项童年态度。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没有让学生“概括事件”,而是给出“事件”,与前一个教学环节形成互补。教学环节和程序基本保持不变。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节课中表格的“支架”作用呢?第一,表格化繁为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基于两项表格,学生方便梳理事件、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等,学习思路变得清晰、简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学习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表格的设计,也就是教学思路的设计,表格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两项表格,从“认识阿长”到“认识‘我’”,逻辑层次也非常清晰,将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清晰简洁。第二,表格提供对应或对比的思路。第一项表格,“事件”和“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之间是“对应”关系,事件是人物性格的体现,人物性格是事件内涵的提炼。第二项表格,“童年态度”和“成年态度”是对比关系,纵向的时间发展也是对比关系,且这里的对比,不仅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文章中的“我”,既是“当时”的“我”,也是写作“当下”的“我”,这个“我”通常是复杂的。这一项学习,为八年级学习回忆性散文单元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两项表格之间,也有比较关系。第一项表格的事件主体是“阿长”,也就是主语是阿长。第二项表格的事件主体是“我”,也就是主语是“我”。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叙事主体上,有不同的表述。比如,“阿长姓氏的由来”是针对阿长而言的,“不知阿长姓名”是针对“我”而言的。第三,教给或向学生暗示了好的学习方法。用表格梳理“事件”和“人物形象”,“事件”“童年态度”“成年态度”等,行为本身是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解了表格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归纳”,可以帮助我们“对比思考”,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增强了理解力,加速了记忆力,发展了思维力。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格,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表格学习法”。表格,是有效的学习支架,是好的学习工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大有作为。年04月01日杨和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pzff/8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蒜加茶叶放在一起,用途多又好,适合现在
- 下一篇文章: MolPlant植物的幼叶如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