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气候变化有差异,养生不能照本宣科,如
古今气候变化有差异,养生不能照本宣科,如霜降时节气温不降,岂可温药补之。 霜降节气在几天前开始了,江南的气温却不见下降,阴雨连绵,时节不应霜降,霜降节气以霜为物候,霜不降,不能按霜降节气养生,各大养生媒体盛传霜降节气养生的名言--补冬不如补霜降,这是照本宣科,皆不宜于霜未降之时的滋补。 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大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霜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霜与露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然,如今天26日的浙江气温最高温度还在最高30度以上,最低温度还在20度,这就是与古时霜降节气有明显差异了。对植物来说,植物在10度和25度之间是最佳生长阶段,其中营养成份的积累过程还未完成,离药效积累峰值还有较大距离。对人来讲还处在均温25度环境,腠理未闭,常令汗出,近期阴雨不断的江南,哪里有秋燥可言,还是小有湿热的一种状态,除体质虚寒之人外,湿热气候明显的状态怎可用温热药物进行开始滋补,因滋补温热药物不造成湿热病才怪,补冬不如补霜降,这句话对应的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因地应时的物候来说,养生治病不是照本宣科。从某种角度讲,非专业性传媒的养生经验容易误人和害人。 如中药界谈有些药材经霜而采,经霜而熟,根茎类至秋冬季采挖,大抵如此,特指明经霜的药材也有一些,如经霜桑叶,经霜老茄,经霜荷叶,经霜桐叶,经霜干丝瓜,经霜蓖麻叶,还有不注明经霜,而别名拒霜花的木芙蓉,也是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干入药。如蟹,《嘉佑·证类本草》论,经霜更美,未经霜时有毒。如山楂,李时珍论曰∶山楂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如经霜桐叶《普济方》云:经霜桐叶及子,多收捣碎,以甑蒸之,生布绞汁,沐头可发白染黑。 如经霜老茄的蒂及根、茎、叶,烧灰酒服。俱治肠风下血。经霜的干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可治风虫牙痛。在《普济方》中,治咳嗽涎喘,不问年深日近。用经霜蓖麻叶、经霜桑叶、御米壳(蜜炒)各一两。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日一服,名无忧丸。闻人规《痘疹论》∶紫背荷叶散,又名南金散,治风寒外袭倒势危者,万无一失。用霜后荷叶(贴水紫背者,炙干)、白僵蚕直者炒去丝等分为末。每服半钱,用胡荽汤或温酒调下。 与霜相关的药材最为著名的经霜桑叶与拒霜花(木芙蓉) 朱丹溪云:经霜桑叶除寒热盗汗,末服。《直指方》云∶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治痈口不敛。《医学正传》虞抟云:∶经霜桑叶(烧存性,)为末,油和敷之,治汤火伤疮,三日愈。《救急方》∶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治手足麻木不知痛痒。 在房前屋后,花坛中常见到有种些木芙蓉,即拒霜花,这是疮家秘药,与疮家圣药连翘与黄芪并驾齐驱。芙蓉花和叶入药,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清肺,凉血,散热,止痛消肿,排脓,治一切疮毒痈肿之功,殊有神效。古代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故重提一下,霜降时节,待霜来时温补不迟。养生治病应天时,这里的天时是指实际的气候,并非书中固定的节气。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医院医师白癜风能根治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pzff/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明踏青竟然邂逅ta小时候常见
- 下一篇文章: BIA生物创客大赛初赛13号中国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