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药部位」藜科植物地肤的嫩茎叶。「性味」苦,寒。《本草图经》:"叶:苦,寒,无毒。"《救荒本草》:"叶:味甘。"「归经」入肝、脾、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治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小便淋痛,目赤涩痛,恶疮疥癣。「附方」1、疗淋。

地肤草二七把,以水二升煎之。亦可长服。

2、疗小便数多,或热痛酸楚,手足烦疼。

地肤草三两,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3、治眼为物所伤,或肉胬。

生地肤苗五两,净洗,捣绞取汁,瓷盒中盛,以铜箸频点目中。冬月以干者,煮汁点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捣汁。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性状」本品分枝较多,黄绿色,具条纹,被白色柔毛。叶互生,多脱落;展平后呈狭长披针形,长3-6cm,宽0.4-0.6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全缘,被短柔毛,边缘有长柔毛,通常具3条纵脉。花多1-2,腋生;花被片5,黄绿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质柔软。气微,味淡。「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约5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柔毛。叶互生,无柄;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7厘米,宽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幼叶边缘有白色长柔毛,其后逐渐脱落。花1朵或数朵生于叶腋,成穗状花序;花小,黄绿色;花被筒状,先端5齿裂,裂片三角形,向内弯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龙骨状,裂片背部有一绿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于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圆形,花柱极短,柱头2。胞果扁圆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开成5权横生的翅。种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长环境」生长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于庭园。「分布地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此外,辽宁、青海、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亦产。「采集收藏」春、夏季割取嫩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相关论述」《别录》:"捣绞取汁,主亦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苗灰主痢亦善。"《本草图经》:"主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纲目》:"煎水日服,利小便诸淋。"《本草备要》:"叶:作浴汤,去皮肤风热丹肿。"

-本文结束-

本文仅普及本草常识,不做处方

如需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对于任何形式野生动、植物的使用

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感谢您分享赞在看的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furongyea.com/mfrypzff/6657.html